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大学课堂教学刍议

时间:2014-01-11 15:45 点击:
大学课堂面对的是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如何顺利高效地开展大学课堂教学是每位教师必须钻研的课题。本文以“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为例,着重从大学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和实操阶段入手,探索一条活跃、愉悦和高效的教学途径。
  1大学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
  上好一门课程,必须要做好准备工作。教师只有做好教学的充分准备后,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这个准备过程既是备课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它包括对教材、教法和教育对象的熟悉和掌握,同时还要清楚大学课堂的教学目标。简单来讲,就是以大学课堂教学目标为引导,在透彻研究教学内容和清晰的了解学生的前提下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1.1明确大学课堂的教学目标
  大学课堂是一个相对开放的课堂,其教学目标也趋于多样性。但就"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来讲,我们的教学要以这么几个方面为目标展开:扩大学生的人文知识视野;培养文化精神;提升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同时,它又要使我们的教学对象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从而为专业课的学习、研究及今后生存和发展打下坚实的语言文字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也有其相应的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做出科学评价,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以及审美素质,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1.2熟悉大学课堂的教学内容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学亦是源远流长,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就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史与发展史的教学,即对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创作情况、作者作品情况和其艺术规律、影响等方面的教学。教学过程要注意两点。
  1.2.1熟悉"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分期过程
  这种分期与历史朝代的更迭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宋辽金文学,以及元、明、清文学三大段,其教学过程依次进行。
  1.2.2熟悉教学大纲,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品着重讲解
  用大纲引导教学,不仅思路清晰,整章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可以成竹于胸。无论以板书还是PPT课件的方式呈现在课堂上,学生都可以一目了然和很好地把握。
  1.3分析教学对象,把握其认知特征
  一般来讲,"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本科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对这样一个群体的了解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3.1分析学习者的知识基础
  对学习者知识基础的分析,包括学习者原有的或者已有的古代文学基础。比如,关于唐代文学知识,一般的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停留在对诸如李白、杜甫、李商隐等几个名声显赫的作者,以及极少数的作品之上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大学课堂教学内容必须扩展,必须涵盖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各时期的文学概况,以及各时期重要代表人物的重要作品,而且要做详细的讲解。
  1.3.2分析学习者的"前序课程"基础
  我们在做文学分期中某一阶段的教学时,要先了解学习者对相应的前一阶段(或前几个阶段)的学习情况,比如在进入唐代文学的教学前,要了解学生对之前的上古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等各阶段的学习情况,以便于开展唐代文学的教学。也正因为如此,唐宋文学的教学应安排在学生大二时较为合适。
  1.3.3分析学习者的知识构成
  对学习者知识构成的分析主要是分析学生对文本的掌握情况。一个学习者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习上有所提高,甚至是有所造诣,必须是建立在对文本阅读和掌握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因此,大学课堂教学还要注意和强调学生的阅读习惯,教授一定的阅读方法。当然,没有一个人可以阅尽所有的文学作品,这时对学生的阅读范围的划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于一些重要的作品,甚至是应要求学生背诵和默写的。
  1.3.4分析学习者的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
  相同的教学方式得到的教学效果不一定不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如果是智力因素造成不同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后进行个别的辅导,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来弥补;如果是非智力因素造成不同的学习效果,那么教师就必须及时与这类群体或个人进行沟通,找出其症结所在,并进行心理辅导和正确的学习观教育。当然,仅仅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课堂上是无法完全做到这一点的,必须课堂课外教育相结合,学校家庭教育相结合。
  2大学课堂教学的实施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过程,能否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是衡量是否圆满完成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课堂教学不能拘泥于历史刻板的记载,更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充分拓展学习者的思维和知识面,与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美学史、文化史,以及神话、传说,甚至是野史记载和封建迷信等有机结合进行教学,把大学课堂变得充实而活跃。笔者认为大学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2.1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现今,有不少老教师普遍感到:现在的大学生与教师之间横亘着一条越来越深的代沟,觉得他们的观念前卫,信息通灵,个性张扬,这些是过去任何时期都无法相提并论的,甚至有些教师为此产生了职业倦怠,这些现象都为大学课堂教学提出很多新的问题。然而,作为教师必须要有这样的意识:现在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全新的,自然也应该要树立起一种全新的教学观念,应该看到坐在教室里的不仅仅是学生,更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思想、充满青春朝气的鲜活的生命体。只有把学习者以独立的、拥有生命的个体来看待,教师才能承认每一位学习者的独特性,才能尊重他们的权利,尊重他们各异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尊重他们在兴趣和追求上的独特价值等,而并非仅仅将学生视做知识的接收机器。同时,教师应尽最大的可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掘他们的潜力,让学习者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能在愉快的、自信的、有尊严的教学活动中得到最高效的学习和最完善的人格培养。
  2.2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开学生的眼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一个人对某一事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学习起来也得心应手。作为教师,我们应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想学之心、爱学之心。其方式方法也是多样化的,现举例如下。
  2.2.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使用集画面、声像、文字以及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或者使用音乐效果来渲染情境,也可以直接通过表演等方式来模拟情境。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还深化了教学内容,同时也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例如,在讲授《诗经·蒹葭》时,若直接给学生讲解或者直接要求学生分析《蒹葭》的艺术美,会使学生很难从语言中全面体会到这种艺术美,导致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若对诗歌进行全面地讲解后,甚至当有些学生能背诵全诗时,随即播放男中音演唱的歌曲《在水一方》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真正进入到音乐所呈现的境界,那么学习者就能体会到《蒹葭》那种令人无限遐想的美,也能很好地理解《蒹葭》这篇诗文的艺术美--含蓄之美、意境之美、朦胧之美以及音乐之美。这时,通过音乐渲染的情境,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同时也被调动了起来,其学习的热情也会十分高涨。
  2.2.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道是,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无疑,拥有对教师的信任感,具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非常有利益活跃"中国古代文化史"课堂教学气氛的,否则任你天马行空地高谈阔论,学生也只是呆若木鸡。比如,当教师在诠释老子的"无为"思想其实是"有为"的时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发生了冲突,那么这时可能由于存在这种不信任感而对你所讲的内容置若罔闻。虽然说现在的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但只要他们信任甚至是喜欢某一位老师,他们也就会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会很有兴趣地、深入地去学习钻研更多的相关方面的知识。假若师生关系一般或不好,甚至有冲突,则会出现相反的结果,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只是应付了事,考试及格即为他们的"终极目标",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出现逃课现象等。《学记》有云"亲其师,信其道",这句古训可谓一语道破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教师也应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师道权威思想,去尊重、理解、爱护、激励、信任每位学习者,成为每一位学习者的朋友,不厚此薄彼,给每位学习者一样的亲切感和信赖感,让学习者在课堂学教学中,既学有所获,又得到愉悦和心理的满足。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